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5.share.photo.xuite.net/littlekingteacher/1594276/10705265/496704517_m.jpg)
最 近每次在我心中有負面能量湧現的時候,我就會一直提醒自己要樂觀,要正面思考。我記得好友大頭仔說過:『小金老師的文章是帶給人正面影響的,所以有負面情 緒時就往這裡跑。』也因為如此,每次我在寫文章的時候,就會想到自己的負面思考如果流露在字裡行間,應該也會對讀者有不好的影響吧。
這幾週我的心裡經常湧現「常想一二」這四個字。如果我沒記錯,這是我大學時期(呃…二 十年前了)林清玄的書裡第一次看到的。想到林清玄,我每次都會覺得有點黯然,當年他寫佛學的文章紅透半邊天,是許多讀者的心靈導師,結果後來驚爆有婚外 情,讓很多讀者的偶像情緒頓時破碎,最後他就這樣淡出了。之後我記得他好像還有再出一本書,可是讀者朋友們破碎的心就很難再接受他。不過當年我真的有被林 清玄書裡的很多文字感動,這句「常想一二」就是一例,「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要常想一二」,不知林清玄本人是否在發生這麼大的劇變後,也能常想一二?
之後我要寫這篇文章時,看到張忠謀先生寫的「常想一二」,同樣也是非常受用。
他的文章中寫道:『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錦上添花容易,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,那種比例,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。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,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。』 這就和我不太喜歡參加學生慶生,但是只要學生出事住院受傷,我再忙也一定要親自去探視,還有之前提過學生當兵後的第一個懇親會,我也都不會錯過。我也一直 認為,要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難多了,所以我會把更多時間和心力用在對學生的雪中送炭上,也因此學生車禍要和解找我,工作受騙找我,家裡出問題找我,但像慶 生和唱KTV這種活動,隨著我婉拒出席的次數愈多,他們大多都知道我不愛做這種事,也都不會再來邀我,這也讓我的時間管理比較有餘裕一些。
張忠謀又說: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後,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,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。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,也經驗了許多,情感的相逢與離散,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、快樂的、正向的觀想,這種觀想,正是「常想一二」的觀想。』 真的,到了這個年紀,很多事情發生了就只有面對,就算被陰謀陷害還是落井下石,這也是自己的人生,別人無法為你分擔或減輕痛苦和折磨。因為都已經這個年紀 了,人生中最痛的生離死別也都嚐遍了以後,更能體會人生短短數十年而已,很多事最後一定會過去,千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。
『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,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」的真實證言,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,能「常想一二」,最後他們超越苦難,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。』我從小就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大人物,因為我的個性本就不適合權謀鬥爭,不過到了這個年紀,我才發現不管再多麼單純的環境,鬥爭是很多人類原始的天性,到哪都免不了。不過看看很多名人的傳記,真的是可以愈來愈感同身受了。
我從以前就很喜歡蘇軾的一首詩:『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繫之舟,問汝平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。』
這是蘇東坡生命的最後一年-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(1101),從被貶謫的儋州 (今海南島)獲赦北歸,途經鎮江金山寺,看到當年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的一幅畫像,不禁感慨萬千而寫下的一首詩。其實在黃州、惠州、儋州的生活,是東坡生命中最困頓淒楚的時期,而他卻認為那是他畢生功業所在,為什麼呢?他一生除了幾年在京師為官翰林學士之外,大半的時間都四處漂泊在荊天棘地之中,所以這話明明 是自我解嘲,語詞間也帶著些許的悲涼和感傷,但卻掩不住要流露出一份自豪。蘇東坡曠逸超脫的生命力,是和坎坷的環境同時增長的,對照於他在這三個地方所賦 寫的詩篇,也正是如此。所以,這首詩像是東坡為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,他知道自己仰不愧俯不怍的情操,將與創作的詩文同垂於天地之間,而這個事實今日也得到 了證明。
那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蘇東坡逝世,其作品由原先的被毀被禁,到各種箋註紛紛出籠,世代刊印不絕,卻歷久而彌新,可見其充滿創造力的詩文,九百年來始終令人眷戀。(出處:http://www.npm.gov.tw/exhbition/sue0701/sue-0701.htm)
原文出處:http://ecaaser3.ecaa.ntu.edu.tw/weifang/readings/%E5%B8%B8%E6%83%B3%E4%B8%80%E4%BA%8C.htm
圖片出處:網路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