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達魯瑪克採菜籌資 野菜水餃 變石板屋
2007/10/22
【聯合報╱文字/賴素鈴】

「蘇爸」(左一)帶頭的達魯瑪克野菜採集隊,就是能在一片綠色中,分得出哪些是草,哪些是「菜」。攝影/張天雄

中飯時間到了,台東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的野菜採集隊,就地用新鮮的山茼蒿,在山上煮好一大鍋香噴噴的麵。帶頭的「蘇爸」在鋪好的姑婆芋葉上,放了檳榔、小米酒,以及剛煮好的麵,其他人在旁解釋:「這個很重要,我們拿他們(山神)的,要回饋給他們。」

感恩與回饋的觀念,對達魯瑪克人而言很自然。他們的生活中充滿自然神靈:部落有訪客,頭目會祭告祖靈希望保護大家;採集野菜之後,必得回饋食物給山神,感謝大自然的賜予;打獵豐收,要保存獸骨祭祀獸靈,牠們才會帶更多動物給族人。

原鄉就業 野菜包裹理想

屬於東魯凱族的達魯瑪克人,是吃野菜的獵人,採集與狩獵本是達魯瑪克的生活方式。長老林得次說,從小老人家就告訴他們:「人要多吃菜,肚子舒服,人才會舒服。」但沒想到,有一天,野菜可以變成包裹理想的滋味。達魯瑪克人正在舊部落「卡帕里瓦,以一片片石板構築他們的家園夢,這是一顆顆野菜水餃換來的。

南島社區大學協會總幹事劉炯錫規畫「在祖靈的土地上站起來酖原住民永續利用傳統領域自然資源」計畫,催生了「南島採集館」,讓達魯瑪克人回復採集文化,在原鄉就業,更以賣野菜的盈餘重建舊部落卡帕里瓦。野菜採集、販賣,成了達魯瑪克人結合文化與產業的新出路。

走進林道 好像自家菜園

每天大清早,蘇爸就帶著採集隊員上山採野菜。中央山脈伸向台東的尾端,生態極其豐富的「利嘉林道」,是歌手張惠妹的故鄉;採集隊到了這裡就像來到菜園,說好要採「哥哥樂(keker)」還是「水啦(suyila)」或「山豬肉」,大家就知道往哪兒去。

「蘇爸」是部落裡的老獵王,嫻熟山裡的一切。怎麼分野菜和野草?他的回答很簡單:不能吃的一概叫雜草;不是「菜」,就是「草」。蘇爸說:「鳥都不吃,人也不能吃。」

山神種菜 包進有機健康


用山上的野菜包水餃,達魯瑪克的野菜水餃有機又健康。攝影/張天雄

達魯瑪克人食用的野菜,多是雲霧帶天然林裡的常見植物,這些由山神種出來的菜,才是真有機。採集隊每天往不同地方採集不同種類的野菜,讓野菜的分布與生長速度有了自然的調節;「南島採集館」工作人員製作野菜水餃,包進原住民智慧的有機與健康。

黑猩猩媽媽珍古德是野菜水餃的「國際代言人」。這位國際保育鬥士兩度隨達魯瑪克人重返卡帕里瓦舊部落,還被頭目古明德賜名「拉瓦歐蘇」,以傳說睿智女性為名;珍古德學會也成為達魯瑪克重返舊部落行動的夥伴。

卡帕里瓦 石板屋夢待圓


頭目屋中,在祖靈柱的後方,有一處獸靈的祭壇(圖的左側),是女性禁地。

傳說達魯瑪克人在一、兩百年前遷到卡帕里瓦舊部落。古明德說,這裡是祖先夢占找到的地方,食物來源豐富,非常適合居住,但在八十年前被日軍強迫遷到平地即現在的卑南鄉東興村,卅八年前中秋夜大火幾乎燒毀全村,很多人流落他鄉。古明德當時也出外打工,當挑夫、礦工與建南橫。

開著四輪傳動車爬上陡坡,重返卡帕里瓦的路,古明德熟得像回家。這片荒蕪已久的祖靈地,近年陸續蓋起部落青年集會所、頭目家屋,不久前祖靈屋也落成了。未來還要建起上百座石板屋。

落難的部落重新站起來,有蘇金城、林得次、林富德、古明德等耆老群策群力,劉炯錫以野菜帶來文化復興的契機,則是臨門一腳。

劉炯錫發現,台灣的山林野菜,產量大到足以供全台灣人食用,帶給都市人健康,又能解決原住民失業問題、改善部落生活條件,野菜作為部落「山林商機」似是兩全其美之計。達魯瑪克部落台灣原住民在傳統領域永續採集野菜的第一個試驗。

年賺十萬 建屋杯水車薪

不過,劉炯錫坦言,扣除行政支出、採集館租金和百分之十的部落回饋金,一年的野菜盈餘約十萬元,建一座石板屋則需卅萬元,目前還是杯水車薪。他寄望發展野菜採集生態旅遊,帶來更多挹注,也能讓都會中人體會這項產業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臍帶關係。

劉炯錫強調,硬體建設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,達魯瑪克人一旦重建傳統的文化價值觀,就能護持著下一代,永續走下去。

【2007/10/22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金老師 的頭像
    小金老師

    小金老師的部落格

    小金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