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我的學生曾經因為細故爭吵導致兩個好朋友反目,他們的共同好友要我去勸和,不過知道他們之間彼此互相傷害原委與過程的我,直接了當地跟他說:「這件事無解了!」
我學生問我:『老師,為什麼你不勸他們以德報怨呢?』
我忍不住笑了一下回答:「台灣的教育真的都把我們教錯了,你以德報怨,那請問你要用什麼報德呢?別人傷害你,你不但要原諒他還要對他好,那對你好的人,請問你要怎麼對他?」
小 時候灌輸我們「以德報怨」的,就是國小課本裡蔣中正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放日本一馬,當時老師們都教我們這是儒家的美德,其實孔子當年根本不是這樣的主張,只 怕是蔣先生自己斷章取義了。當年他讓日本無條件投降,導致現在日本連歷史都要抹滅掉侵略中國的這段過去,之後神州失守,蔣先生只能偏安台灣,這都是當年以 德報怨的下場。
別人傷害我們,我們要怎麼報怨?古人大約有三種說法,即以怨報怨,以德報怨,以直報怨。
「以怨報怨」就是以怨恨來回報怨恨,亦即世俗所謂「以牙還牙,以眼還眼」。但是人們都知道,冤冤相報何時了?仇怨並不會因報復而減少,反而越積越深,害己害人,後患無窮。
「以德報怨」也見於儒家經典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或曰:『以德報怨,何如?子曰:‘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』德,恩惠的意思。「以德報怨」的原義即是以恩惠回報怨恨。孔子反問:『何以報德?』實質上是對「以德報怨」的否定。
《論語.憲問》中我們看到,孔子不僅反對「以德報怨」,而且還明確提出「以直報怨」的觀點。所謂「直」,《說文》有解釋:『直,正見也。』
孔子所謂的「直」,是即是,非即非,有便有,無便無,這才稱得上「直」。這種「直」,作為一種人格標準,應該是以“實誠”為特徵的。
所以,請不要再誤解孔子了,他根本不贊成以德報怨!
若是被朋友無情的傷害了,請不要再想以德報怨這種鳥事了,傷害已經造成,是非曲直不由強言矯情,如果要把一切都推給誤會,人生哪來那麼多巧合?是即是,非即非,有便有,無便無,以直報怨才是孔子的主張。
『沒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長的。人們在你的生活裏來去如流,有時,友情的過程是短暫的,有限的。作者:索菲亞.羅蘭』
『那個有過三個朋友而又先後失去的人,你不要做他第四個朋友。 作者:拉發特』
(小金老師註:要確定一個朋友值不值得交往,可以觀察他是如何和之前的好友翻臉,以及對待曾經是朋友之人的無情手段。)
『只要你告訴我,你交的是些什麼樣的人,我就能說出,你是什麼人。 作者:歌德』
圖片來源:好友大麥攝影集 故宮至善園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