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以下引號文字與1937年旳照片,節錄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。
『現代婚禮蔚為流行的白紗禮服,其實原先是天主教徒舉行隆重祭典時所穿的典禮服,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結婚禮服。而臺灣的婚禮服飾從傳統中國婚禮象徵喜氣的大紅色禮服,轉變成西方表示聖潔的白色婚紗,要到1910年代以後才開始出現,而且是從頭紗開始改變。
1912年以前,民間嫁娶新娘大多身穿傳統中國嫁衣及霞披、頭戴鑲有珠簾的鳳冠,新郎穿戴清代長袍馬褂官服。因為自明代以後,庶民結婚時可假借九品官服為結婚禮服,有品級之人則需依照品級穿著。這個習慣延續到清代,甚至到了臺灣的日治初期。
1910至1920年代之間,是臺灣婚禮服飾的過渡時期,受到日治時期的西化風氣影響,中西混搭的服飾風格充分表現在婚禮的禮服上,新郎開始穿西服搭配黑色皮鞋,新娘依然穿台灣衫。
經過時代的變遷,臺灣的婚禮服飾風格演變到了1930年代,呈現出完全西式的特色。新娘穿著西式長裙禮服(Wedding dress),手持百合捧花,頭戴曳地的白色頭紗。』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以上為分隔線)
也就是說,1937年是臺灣嫁娶服飾改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,因為 三昧堂已經有鳯冠霞披版新光三越小姐,再創作第二尊新娘時,就以1937年穿白紗的新娘皆手持白合捧花來做為創作發想,結合百合春仔花的「百年好合」祝福,讓新娘的造型,白紗禮服,春仔花,捧花,全都是百年好合的象徵,,是為「百年好合小姐」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