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出處:文化研究月報七十九期
走在華文同志文學獎之後:98年後台灣男同志小說初探
林青穎(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) ©版權所有
雖然如此,98年男同志小說中所呈現氛圍的逐漸改變,相信仍具有運動的意義及指標,如同白先勇2003年在聯合報最新聯載的男同志小說《Tea for two》,便走出了《孽子》的大悲巷,不再帶著濃重的悲憫自懺,這樣的改變,相信與整體環境的改變有的必然的相關。
在台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,98年後男同志小說中所呈現的一種越趨向多元的創作內容及管道,亦表現了男同志現實環境以及內在需求的種種細部改變。
作品反映了時代,相對作品亦是帶領著時代前進的動力,這就是小說作為言說工具的可貴之處。
五、參考文獻
(一)小說文本
孫梓評(1998)《男身》,台北:元尊-異國戀情。
吳繼文(1998)《天河撩亂》,台北:時報-家庭。
亞力山大(1998)《惡水》,台北:熱愛。
黃惑(1999)《誠徵男友》,台北:旺角。
張耀仁(亞力山大)(1999)《荒蕪的你》,台北:熱愛。
翁邵凱(2000)《迷彩服美少女戰士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翁邵凱(2001)《夜集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班傑明(2002)《荒涼人間地》,台北市:法蘭克福工室。
詹姆斯(2002)《老媽與BF》,台北市:鮮鮮文化。
潘弘輝(2002)《水兵之歌》台北:寶瓶文化。
小峰(2003)《風岩風嶼》台北:架空出版社。
(二)文獻論文
丁乃非(1996)〈淫婦•淫書•淫水:讓閱讀成為書寫慾望〉《騷動》創刊號:51。
張小虹(1996)〈同志情人•非常慾望: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〉《中外文學》第289期:7。
周華山(1997)《同志論》香港:香港同志研究社。
何春蕤主編(1997)《性/別研究的新視野》(上集)台北:元尊:200。
紀大偉主編(1997)《酷兒狂歡節:台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》台北市:元尊文化。
簡家欣(1997)《喚出女同志: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》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。
蕭義玲(1997)《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-以解嚴後十年(1987-1997〉
觀察對象》。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。
紀大偉(1999)〈同志身體,酷兒還魂〉《聯合文學》第15卷第四期:105-106。
朱偉誠(2001)主講〈台灣同志學〉,蔡祝青、謝志昇整理報導,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》第58期:32-37。
劉亮雅(2001)〈邊緣發聲: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〉《情色世紀末 : 小說、性別、文化、美學》台北:九歌80-110。
謝靜國(2002)〈華語電影中的男同性戀空間--以曾在臺灣上映者為主要觀察對象〉《台灣人文》第7期:165-188。
許劍橋(2002)《九○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許劍橋(2002)〈「同」聲喧嘩--1998第一屆「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」的得獎同志們〉《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》2002:113-130。
朱偉誠(2003)〈同志.台灣:性公民、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〉。《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》,15:115-151。
附錄(1998~2004. 3月男同志小說出版品目錄)
1998
紀大偉(1998)《戀物癖》,台北:時報。
孫梓評(1998)《男身》,台北:元尊-異國戀情。
吳繼文(1998)《天河撩亂》,台北:時報-家庭。
唐果樹(1998)《春城》,台北:熱愛。
亞力山大(1998)《惡水》,台北:熱愛。
1999
安克強編(1999)《青春歌放》,台北:熱愛。
安克強編(1999)《愛戀無悔》,台北:熱愛。
安克強編(1999)《樓蘭女與六月青-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短篇小說得獎作品集》,台北:熱愛。
黃惑(1999)《誠徵男友》,台北:旺角。
黃惑(1999)《玩具:ONE G》台北:旺角。
張耀仁(亞力山大)(1999)《荒蕪的你》,台北:熱愛。
唐果樹(1999)《梁山石與祝英雄》,台北:熱愛。
fhappyya(班傑明)(1999)《重回初戀夏天》,香港:華生。
張維中(1999)《501,紅標男孩》台北:麥田。
2000
唐果樹(2000)《疑男雜症》,台北:熱愛。
蔣勳(2000)《寫給Ly’M-1999》,台北:聯合文學。
翁邵凱(2000)《迷彩服美少女戰士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舞鶴(2000)《鬼兒與阿妖》,台北:麥田。
耗兒等作(2000)《當孫悟空愛上唐三藏》,台北市:鮮逸藝術。
2001
希撤(2001)《兩人一家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希撤(2001)《畏光症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翁邵凱(2001)《山路迷走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翁邵凱(2001)《夜集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邵祺邁(2001)《葛格底迪槓起來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阿標(2001)《少年標本》,台北:開心陽光。
鏡水(2001)《頭號敵人》,台北:萬盛。
班傑明(2001)《十天後十九歲》,台北市:法蘭克福工作室。
堅果餅乾(2001)《藍色月亮》,台北市:商周出版社。
2002
小金老師(2002)《戀戀小金門》,台北市:紫光。
班傑明(2002)《荒涼人間地》,台北市:法蘭克福工室。
詹姆斯(2002)《老媽與BF》,台北市:鮮鮮文化。
伍氏(2002)《張先生‧曹先生》,台北市:時報文化。
邵祺邁(2002)《純男物語》,台北:新雨。
潘弘輝(2002)《水兵之歌》台北:寶瓶文化。
北京同志(筱禾)(2002)《藍宇:北京故事》,台北市:台灣東販。
筱禾(2002)《青山之戀》,台北:尖端。
陳楚(2002)《我不能給你我的世界》,台北市:鮮鮮文化。
李天民(2002)《愛有多男》,台北市:鮮鮮文化。
傑維恩(2002)《傑維恩愛說故事》台北市: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。
2003
林俊穎(2003)《夏日微笑》,台北:麥田。
小峰(2003)《風岩風嶼》台北:架空出版社。
孫哲(2003)《一男一男》台北縣:刻印出版社。
小金老師(2003)《戀戀小金門2》,台北:紫光。
吳騰飛(2003)《天空‧夢想‧男人香》,台北:東觀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。
孟翔(2003)《第四水道-危險男人香1》台北:色度文化出版。
2004
小峰(2004)《風嶼過後》台北:威向有限公司。
筱禾(2004)《抗拒的誘惑》,台北:尖端。
孟翔(2004)《紫色QQ糖-危險男人香2》,台北:色度文化出版。
振鴻(2004)《肉身寒單》,台北市:麥田出版。
陳映蓉(2004)《17歲的天空-電影原著小說》,台北:春天出版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台灣同志運動發起相當程度是依附1987台灣政治解嚴後的社會風潮,參見蕭義玲《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-以解嚴後十年(1987-1997)為觀察對象》(1997);朱偉誠〈同志.台灣:性公民、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〉(2003)。
[2]如90年代的電影《霸王別姬》《喜宴》,小說《荒人手記》《鱷魚手記》…等等。詳見朱偉誠主講〈台灣同志學〉,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》第58期(2001)。
[3]許劍橋《九○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》(2002)中對此有完整的分析和脈絡,並且有著詳細台灣女同志小說目錄(1970~2003.6)、同志(GAY&LESBIAN)╱酷兒(QUEER)資料彙編目錄,相當具有參考價值。
[4]無論精緻或通俗,未曾間斷的華語同志電影無疑增加了同志的能見度,較詳細的男同志電影風潮可參見謝靜國〈華語電影中的男同性戀空間--以曾在臺灣上映者為主要觀察對象〉,《台灣人文》第7期(2002) 。更近期的發展,則是如改編自同名小說的《逆女》(2001)《童女之舞》(2002)《孽子》(2003)等電視劇或以片中角內容話題性搭配著美、俊年輕演員,在媒體娛樂版中總能得到不少版面。
[5] “如同志社團是先由台大學生發起,台灣的學院在這方面主要還是扮演火車頭的角色,所以並不見得是學院外的同志社會力的一個反映。” 朱偉誠主講〈台灣同志學〉,《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》第58期(2001)。
[6]例如電影《藍宇》所改編的網路創作小說《北京故事》,在電影之前便在男同志圈引起廣大的傳閱以及迴響,進而吸引到關錦鵬導演的目光,這當然跟小說有沒有受文學獎肯定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[7]簡家欣〈書寫中的政治現身-9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中〉《聯合文學》第13卷第四期(1997)中指出並說明了小說提供”想像現身”的同志運動意義。
[8]劉紀蕙語,參見胡衍南,〈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:專訪劉紀蕙教授〉,《文訊》204期(2002)。
[9]在《酷兒狂歡節》(1997)中有完整收錄台灣1997年8月之前出版的完整同志文學書目。
[10]許劍橋《9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》(2002)中,整理台灣同志文學60年代為篇,70年代為13篇,80年代為16篇,90年代則突破200篇以上4-5。
[11]同註6。
[12]出於紀大偉〈同志身體,酷兒還魂〉一文中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5卷第四期:105-106。
[13] p-亦稱「婆」,指女同志中較具陰柔特質者,而關於p被弱化的焦慮,在張娟芬《 愛的自由式 : 女同志故事書》(2001)中可以看到深入的探討同志故事書》(2001)中可以看到深入的探討。
[14]可參見曾秀萍《孤臣•孽子•台北人-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》(2001), 對此有一系列完整的介紹及評述。
[15]例如黃惑.張耀仁(亞力山大)或翁紹凱等人的同志小說創作,除得獎作品外幾乎皆未被討論(這當然跟學院閱讀作品的範圍也有關)。
[16]對於《樓蘭女與六月青》中的男同志作品則不再討論,而此篇的討論亦以長篇小說為主。
[17]參閱許劍橋《九○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》附錄同志書目再加以補增,但遺珠之憾難免,如有疏漏請見諒。
[18]丁乃非〈淫婦•淫書•淫水:讓閱讀成為書寫慾望〉《騷動》(1996)創刊號:51。
[19]孫梓評〈男身兩三事〉《男身》(1998):238-241。
[20]張小虹〈同志情人•非常慾望: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〉《中外文學》289期(1996):7。
[21]見於〈全球第一界華文同志文學獎揭曉〉《G&L熱愛雜誌》第16期(1998):83。
[22]倪家珍於「第一屆四性研討會」中座談會的發言,見何春蕤主編,《性/別研究的新視野》(上集)(1997):200;張娟芬《女同志故事書》。
[23]出處同註5。
[24] 《老媽與BF》中母親寫給男同志兒子的信,在〈親密戰友-同志親密戰友〉《中國時報•開卷周報》(1996.7.4)而在中亦言及,篇章採用書信體裁堪稱一種告白的形式,亦暗示了回信的渴望。
[25]鄭美里《女兒圈:台灣女同志性別.家庭與圈內生活》(1997)。
[26]蔡康永〈謝謝曹瑞原〉聯合報 三少四壯集2003.2.24。
[27]援引自張喬婷,《馴服與抵抗》,(2002):5-22。
[28]同註27。
[29]水雲,〈走進衣櫃偷探同性戀-同性戀主題寫作探微〉《台灣新聞報》1997,13版。
[30]例如當《藍宇》原著作者〈北京同志〉公佈自身性別為女性時,身邊不只一位男同志友人表示出不相信,原因諸如”女性對同志性愛場面不可能學寫這麼真實”” 作者一定是有出櫃壓力”等不一而足,當然持此論者或許觀念有些狹隘,但亦可以看出讀者對作者是否同為圈內人的渴切及感度大小。
[31]出處同註24紀大偉所言。
[32]由日本同人誌界傳入的BL(BOYS LOVE)小說創在台灣小說出版界中亦開始產生,因除角色皆為男性,故事大多複製異性戀模式,因此暫不列入討論。
[33]此為BBS站KKcity” Gay-studies [GayChat]同志研究”板上668篇,由內文中可以發現,同志小說以輕鬆步調滲入異性戀社會的可能性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